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安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时间:2017-02-17编辑:历史狂流

=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晋国打败卫国,占有了殷都旧地,称之为“义阳”,亦称“东阳”,安阳属晋国。

战国时期,安阳先属魏国,后属赵国。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改“东阳”为“宁新中”或“新中”。

 

公元前257年,秦将王龁(乞应为气)攻克宁新中,因“宁”与“安”含义相近,又因古时水北山南为阳,宁新中位于淇水之北,所以就将“宁新中”改名“安阳”,从此,安阳之名见于史册,这一称谓距今已约2300年。

秦朝一统

秦灭六国后始分天下为36郡,安阳北部和内黄县属邯郸郡,林州、汤阴县、滑县属河内郡。

 

西汉时期

高祖刘邦以邺为治所,置魏郡,隶属冀州,辖邺、馆陶、内黄、黎阳、武安等15县。到西汉末年,此15县有21万户,90多万人口。

 

 

曹操来也

到曹操这会儿,把邺定为都城(今河北临漳,距今安阳城北20公里处),又把荡阴(今汤阴县)、朝歌(今淇县)、林虑(今林州市)、顿丘(今濮阳)、邯郸等14个县并入魏郡,加上原魏郡管辖的15个县,共29个县。现安阳所属四县四区均在魏郡范围之内。

 

六朝古都

继曹魏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六朝在邺建都,共计126年。其中401年,北魏设立“相州”(取商代第12代帝王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名,这是“相州”名称的最早来源),辖六郡,治所在邺城。580年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讨伐杨坚,兵败,杨坚焚烧邺城,邺民及治所全部迁到安阳。之后安阳改称“相州”或“邺郡”。隋唐宋沿用“相州”一名。

 

 

隋唐时期

隋朝中期复置魏郡,时下辖安阳县、邺县、临漳县、成安县、零泉县、尧城、洹水、滏阳、临水、林虑、临淇11县。

唐朝相州隶属河北道,下辖安阳县、邺县、汤阴、林虑、尧城、临漳6县。

 

宋、金、元

宋朝:仍为相州,置彰德军节度使。

金朝: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这是“彰德”这个名称的最早来源。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保留安阳县。

元朝:改彰德府为彰德路,属中书省。

 

明清时期

明:复称彰德府,下辖磁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武安、涉县1州6县,改属河南布政使司,这是安阳沿革史上一大变迁。从此,安阳隶属由河北大政区改为河南大政区,并一直延续至今。

清:初彰德府领1州6县,雍正三年(1725年)将内黄县划入彰德府,1726年将磁州划出,时彰德府下辖7县,并一直延续至清末。

 

民国时期

1913年废彰德府,存安阳县,隶属河南省豫北道。1932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阳为河南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辖安阳、临漳、武安、涉县、林县、汤阴、内黄、汲县、滑县、浚县、淇县11县。

新中国

1949年5月6日安阳城解放。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市为平原省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1953年6月30日24时,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103465人。

1958年4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专区,之后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报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新乡专员公署领导。

1961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安阳专员公署:安阳、鹤壁2市和安阳、濮阳、林县、滑县、清丰、南乐、汤阴、内黄、浚县、长垣10个县划归安阳专区。

1983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带县的体制。安阳县、林县、汤阴县、浚县、淇县划归安阳市管辖,安阳市辖5县4区,面积达6106平方公里。

1986年将淇县、浚县划归鹤壁市管辖,同时将濮阳市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2002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阳市铁西区、郊区,设立安阳市殷都区、龙安区;调整安阳市北关区、文峰区和安阳县的行政区域。

2014年1月,滑县由河南省全面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