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他们是长沙岳麓书院的奠基石

时间:2017-02-15编辑:梓岚

湖南大学自1926年2月创建后,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政府教育部多次派员考察省立湖南大学,认为湖南大学师资力量极强,图书及仪器设备颇具规模,尤其教学质量为“全国省立大学之冠”。这一评语,促使湖南教育界及政界积极开展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的运动。

1936年4月27日下午,蒋介石由贵阳飞抵长沙,次日上午,蒋介石在中山路湖南省主席何键公馆接见湖南省政府各委员和厅长。湖南省教育厅长朱经农就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一事面呈蒋介石。蒋介石称:“湖南大学改归国有甚善,最好能与清华(大学)合并。”此前数月,著名科学家丁文江为清华大学勘定岳麓山下左家垅为清华大学校址,此后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及医生误诊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并拟安葬于岳麓山左家垅未来的清华大学校园中,是以蒋介石也知道清华大学因“华北危急”即将迁校于长沙。朱经农当即向蒋介石申述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的关系,似不便合并。蒋介石说:“俟返京后,与王部长商妥决定。”蒋介石所说的王部长就是时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

从1936年暑假开始,湖南成立了“湖南大学国立运动促进会”并积极前往南京请愿,为壮大声势,促进会成员亦前往国立武汉大学寻找武大湘籍教授帮助。教育部长王世杰即是从武汉大学校长任上升任的。其时长沙县籍武大教授皮宗石为王世杰留学英国时的同学,且共同创办了武汉大学等,与王世杰关系最佳。皮宗石关心家乡文教事业,他从日本访问归来,即于1936年底前往南京与王世杰商量。

王世杰向皮宗石透露: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之所以长期未决,是因湖南大学校长人选是湖南省提出的,南京政府不认可;教育部提出的人选,湖南省方面又不认同。在校长人选上彼此不能取得共识,省立改国立也就难以改成。如果湖南要你去当湖南大学校长,或许人选问题就解决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湖南。

1937年1月14日《湖南国民日报》报道称:“湖南大学请求改为国立,曾经何主席、朱教育厅长迭电向中央呼吁。同时湖大师生亦组织国立运动促进会,积极奔走呼号,已得到教育部之许可。湖南省主席何键积极答应教育部的两项要求,何键回复教育部称:湖南大学请为国立,湖南省对于湖南大学经费,于国立后,仍照原有预算支付;同时现任湖南大学校长黄士衡再三向何主席辞职,并于日前函达省政府,申明负责至1937年1月份为止,请另委贤能接替。因黄士衡校长辞意坚决,遂拟遴选国内有名学者皮宗石继任。何主席昨特致电皮君,敦请皮宗石先生回长沙主持湖大。”

该消息发布后,南京政府教育部迅速回应称:“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尚须候二十六年度(即1937年)国家预算确立之时,始能实现云。”

皮宗石亦随后前往南京进行湖大由省立改国立的申述。随即皮宗石于1937年春就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1937年7月6日,省立湖南大学正式改为国立湖南大学。很显然,在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皮宗石先生所起作用颇为关键。

就在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随即国立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担负起清华、北大、南开三大学南迁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的工作。

1938年4月10日下午,日机27架轰炸湖南大学等校区,“共投掷烧夷弹50余枚,爆炸弹30余枚,其重者在千公斤以上”。此次轰炸“死38人、伤70余人”,湖南大学图书馆及第五学生宿舍全毁,科学馆毁去三分之二,科学仪器几乎全毁。幸而湖大教育长、汨罗人任凯南将湖大图书馆珍本善本书籍提前装箱,移置岳麓山青枫峡等处山坳和山洞才幸得保存。

在此背景下,校长皮宗石不得不组织湖南大学西迁湘西辰溪的重任。湖大西迁,“历时九月,用款十万”,在辰溪县对岸的荒坡野岭中荜路蓝缕开辟校区,不到半年,湖南大学即告复课。对湖南大学的管理,皮宗石非常用心,抗战期间,虽处艰难困苦,湖大师生依旧弦歌不辍。具有湖南人坚硬性格的皮宗石,终因不愿屈服国民党党派恶势力对学校的操控,于1941年辞职,自此离开湖南大学,离开教育界,但湖南大学因他在抗战初期的迁校决定及在抗战中对于不改迁校址到耒阳等处坚持,保留了湖大血脉不致被战火直接摧残。

抗战胜利后,河山光复,国立湖南大学因办学成绩在全国居于前茅,成为各省学生报考的热门。1947年底,不断有外省学生提出招考请求,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不得不向公众答复:“湖南本省高中毕业的同学太多,成绩素冠全国,尤其国文双学为更优。如果往外省招考,不但耗费太大,且招来的同学并不会比本省取录的好,那又何苦减少本省考生的取录希望呢。”因此在抗战后,“湖南大学为给本省中学生一条路,湖大不向外省招生”。

长沙河西的麓山湘水间,因岳麓书院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及九十余年来湖南大学优秀办学,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如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及湖南师范大学雄立,并形成闻名全国、地域广阔、风景秀美,没有围墙的大学城。麓山湘水间的这片大学城值得今天的湖南人继承优秀传统,开拓创新,好好经营。

麓山湘水读书乐

岳麓书院讲堂有副著名对联写道:“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副对联为乾隆时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人们盛赞这副对联写出了岳麓书院与岳麓山紧密的关联,并能让人感受到学人天人合一认知世界的美妙。

有位叫李昌来的湖南大学学生在晚年飘泊到“海峡那一头”后,他忍不住撰文回忆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的美好生活。在回忆中,他盛赞了身处麓山湘水间的湖南大学所能感受到的晨读的快乐。

李昌来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湖南大学校园和宿舍区,已装置有发电机,每天黄昏时发电,晚上11时停电。在湖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没有养成熄灯后点烛夜读的习惯,即使第二天要考试,他也不必晚上开夜车。晚上11时他准时就寝。第二天黎明即起,起床后他带上一本要读的书,以轻快步伐穿过岳麓书院后的厨房,来到清风峡,绕过爱晚亭,登上右径。

有时在黄兴墓前停留,有时又会走到蔡锷墓前,或者一鼓作气攀登到禹王碑,迎着东方升起的旭日,面对浩浩湘水,向着仍在酣睡的长沙古城,一面呼吸新鲜空气,做做八段锦晨操,一面俯下头来,翻开课本,聚精会神,陶醉在岳麓山宁静清畅的气氛下,原来看不懂的理工科公式和原理,现在也能无师自通。麓山湘水间美好的环境值得他流连享受。无分晴雨寒冬酷暑,每日攀登岳麓山的早读。李昌来说,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