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探秘:渤海国王族为什么姓“大”?

时间:2017-02-06编辑:历史狂流

渤海国是古代历史上东亚一代的小国,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代。下面,我们就渤海国王族为何姓大这件事,做一番详细的说明。

“大”在通古斯语中的就是 君长 或 首领的意思。对这一点只要会满语、锡伯语或赫哲语的人都十分清楚。

探秘:渤海国王族为什么姓“大”?

渤海国王室以大为姓,实际是从部族尊称转化而成的姓氏。渤海灭亡之后王室失去政治地位,因此有的王室就改用当年唐朝的赐‘李’姓。

在通古斯民族的语言习惯中大多是将尊称或职位冠于人名或辈分之前,而且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近代。

列如:清朝皇子或公主称呼父母时称“皇 阿玛”或“皇 额妮”而不象汉族那样将职称放在后边称“父皇”或”母后”。

再如:旧时在富裕的满族家庭中子女们对家中的原配夫人称“大 额妮”外人则称其为“大 福禁”。至今在满族家庭中子女们仍将父亲的兄长称为“大 大”而不称“伯父”。

靺鞨族是通古斯民族,研究渤海人的历史就必须研究古代通古斯语,这是起码的常识。可目前国内与国际上都有一些所谓学者由于自身基础知识匮乏对‘大’这个姓不能理解,于是四处搜罗证据,胡乱拼凑,弄的风马牛不相及。简直滑稽可笑。

再如清代官场正式文件中的称呼运用,汉族官员的姓氏往往冠于职务之前,而满族官员则将职务冠于姓名之前。

例:汉族官员刘墉在乾隆四十七年吏部书面行文中即称其为“都察院 刘 左都御史 墉”而对同时代的满族官员富察.明瑞的称呼在乾隆二十二年上喻中则直接称“户部侍郎明瑞”官职之前并不加富察氏字样。

唐代时渤海与中原相距遥远,两国官方基本是靠使节带来的正式书面文字彼此了解的。渤海国方面为显示其王族在粟末靺鞨中的特殊地位而在王族人名之前均加尊称‘大’,其用意也是为表明渤海王族受唐册封的血缘合法性。而中原史官们则以汉族的语言习惯将‘大’误认为是渤海国姓,于是记如史书。从这一角度讲说渤海以‘大’为姓其实也是源于最初的误会。

另外,渤海王族在访唐期间特意强调其尊称‘大’,这也说明当时的渤海社会对与唐朝的贸易是十分依赖的。古代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不利于大规模农耕,农产品的不足必须依靠从中原进口,渤海政权正是起到了主持对唐贸易并回国分配物资的中介作用,因此立国。而渤海王族为了永保这种经济垄断就必须向唐朝表明只有‘大’氏才是渤海正统,有资格代表渤海接受册封并进行贸易。

因此,渤海王族在与唐书面文件中名前用‘大’的根本目的是避免渤海内部其他氏族与其竞争,以此保护王族在渤海国内部的经济政治地位不被动摇。

在朝鲜史书中将渤海王族名前冠‘大’字的情况却不是很多。

例:《三国遗事》中这样记载 “渤海,本栗未靺鞨,至其酋 柞荣 立国......开元七年 柞荣 死....”。

从中明显看出在朝鲜史料里对渤海高王的称呼是直称‘柞荣’最多将名前冠以灭称‘酋’字,而不用‘大’字。 称名而不举姓,在通古斯民族的习惯中十分常见,古代朝鲜因地理位置的接近对通古斯民族的了解程度也比中原地区深刻,因此可以想见,《三国遗事》里直称‘柞荣’应符合历史真实。而名前加‘酋’字,则是因为渤海与新罗长期敌对,新罗官方对其君主称位必然不佳,后世朝鲜史家在抄录新罗遗档时自然将其记录了。

其次,渤海在对新罗交往时不用‘大’姓,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新罗并非渤海的主要贸易对象,政治上渤海更无求于新罗。因此也用不着名前加‘大’字。两国不单政治对立,经济上的往来也远不及与唐朝和日本。

今天在满族当中李佳氏有一支,取汉姓 姓王,住在河北省隆化县,这个家族就是渤海皇族的后代。

天津蓟县满族当中代佳氏也有一支,他们家在清朝是一辈姓戴,一辈姓大,伦辈换姓,据说也是渤海皇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