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历史上最无耻的伪君子是谁
    历史上最无耻的伪君子是谁

    提起朱熹,现代人大多是满口称赞,或许我们对他的思想没什么深入的了解,但是一想到他的地位甚至能和孔子媲美,自然是不明觉厉了。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真的是一个圣人吗?朱熹是宋朝的儒学大师,著作《四书章句集注》一度成为封建科举的参考书,同时还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当然,说到理学,肯定有不少女性朋友要痛骂老朱了,因为理学就是禁锢女性的最大枷锁。我们熟知的“ ...

  • 朱熹的千古名诗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诗
    朱熹的千古名诗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诗

    1、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4、鹧鸪天——朱熹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 ...

  • 辛弃疾为何要哭祭朱熹
    辛弃疾为何要哭祭朱熹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将领,文武双全之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与朱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边的聊两个人其实也有交集,朱熹去世时他前往哭祭,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悼词。辛弃疾和朱熹是何关系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 ...

  • 《四书章句集注》作品鉴赏及名句
    《四书章句集注》作品鉴赏及名句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品鉴赏朱熹注释四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对道传不能承继、道德沦丧、教化不行的社会文化现象十分不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得“圣经贤传之旨,灿然复明于世”,就必须行其“政教”。而《四书章句集注》正是这 ...

  •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经过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经过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成书经过将这四部书合为一书,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编排次序上,首列《大学》,次列《论语》和《孟子》,最后列《中庸》。他的意图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 ...

  • 朱熹《楚辞集注》详细介绍
    朱熹《楚辞集注》详细介绍

    《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二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 ...

  •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背景
    《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背景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成书背景“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包括《论语》在内的这些儒家经典,在先秦并没有受到重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其思想的传播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西汉 ...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内容简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内容简介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内容简介《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 ...

  • 朱熹《通鉴纲目》简介
    朱熹《通鉴纲目》简介

    《通鉴纲目》,书名,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 ...

  • 朱熹轶事:鹅湖论学与朱张会讲
    朱熹轶事:鹅湖论学与朱张会讲

    鹅湖论学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宋孝宗淳熙二 ...

  • 朱熹轶事典故三则
    朱熹轶事典故三则

    少有大志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 ...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 ...

  • 朱熹《春日》古诗赏析
    朱熹《春日》古诗赏析

    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赏析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 ...

  • 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
    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

    劝学诗/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本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古诗赏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诗人用切 ...

  •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 ...

  •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代: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 ...

  • 朱熹《秋月》文学赏析
    朱熹《秋月》文学赏析

    秋月宋代: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创作背景据《朱文公集》,这首诗为朱熹所作。《千家诗》将作者误题为程颢 ...

  • 朱熹的人物评价
    朱熹的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 ...

  • 朱熹的科学思想
    朱熹的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 ...

  • 朱熹轶事典故:朱熹和郑樵
    朱熹轶事典故:朱熹和郑樵

    朱熹和郑樵南宋朱熹年轻时,从建阳到泉州同安县赴任,路经莆田时,于夹漈草堂见到了郑樵。年过五旬的郑樵对他以礼相待。席间,桌上只有一碟姜、一碟盐巴,朱熹的书僮看到心中暗暗不乐。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请郑樵过目指正。郑樵恭敬地接过,放在桌上。接着,他燃起一炷香,室内顿时异香扑鼻。这时,恰好窗外吹来一阵山风,把手稿一页一页地掀开。郑樵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像被清风 ...

123共 51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