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最新文章
  •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知青返城后存在哪些问题

    当时,我们国家也下了大决心准备彻底解决知青问题。1980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教育工作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必须采取政治鼓励和经济吸引相结合的办法 ...

  •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邓小平带领大家探讨知青就业问题

    知青上山下乡就只是给农村带去帮助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云南边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如傣族、哈尼族等,他们同解放军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们并不爱知青。确实,知青也没有什么可爱的:不是满头乱发,就是剃光白沙(光头)又一副狰狞的模样,加上偷鸡摸狗,甚至强买东西,谁喜欢?另外,当时知青农场的开荒给西双版纳的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毁林开荒动辄是万亩大会战 ...

  •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知青的安置方法是什么?

    在李庆霖告状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1973年6月至8月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还是在毛泽东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中央高层次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以及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总理在传达毛泽东的复信后说: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 ...

  •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李庆霖:文革期间第一个告御状的人

    在文革时期,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政令不通,一些造反派掌权的地方更是阳奉阴违,把中央的指示当成耳边风,我行我素。有的地方对知青的摧残迫害依然成风。知青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1972年底,福建省的一名知青家长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了封反映自己当知青的儿子的窘迫与艰难的生活情况的信,算是文革期间第一个壮起胆子告御状的人,这在全国引起轰动。李庆霖是福建省莆田县城 ...

  •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知青下乡存在哪些问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1970年开始大滑坡,摧残知青的事件在各地屡屡发生。上山下乡运动几乎跌入谷底,可以说这是再教育的必然结果。下面是当年的一份情况反映。据《北京日报》社1973年2月28日《内部参考》上的一则消息称:据对北京5个中学、10个班级共478名学生的调查,准备下乡的只有78名,占总数的16%;表示坚决不插队的91名,占1970;犹豫观望的311名,占了65%。国务院副总 ...

  •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务农

    在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号召下,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得生机勃勃,一批又一批虔诚天真的中学生,在狂热的口号声中,争先恐后地奔向广大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理性与冲动总是一种矛盾。当绝大多数的热血青年冲向祖国的边疆和农村时,也有不少城市青年有抵触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与当时我国的政策时紧时松和不稳定性有关。中央在制定下乡 ...

  •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创举

    从老三届开始的大规模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青年运动史的新篇章。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重大成果,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个人崇拜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只有毛泽东的话才是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时有许多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就这样唱道:毛主席的著作向太阳,字字句句闪金光,照得战士心里亮,工作学习有方 ...

  •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上山下乡是如何被政治化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致使城镇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就业。1968年夏,积淀了3年的1000多万中学生,齐刷刷地站在了国家领导人的面前。这部分人如何安排,关系到刚刚稳定的局面能否保持,因此必须就他们的出路做出尽快地抉择。毛泽东对此也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在1968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大专 ...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发起—扎根—教育—返城—结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实(发起—扎根—教育—返城—结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一场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他们便会坚决执行。从高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浮夸风的大跃进到认真执行知青插队,到农村落户等,都被无数知识青年视为精神力量。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思索至今仍在继续。本篇就讲述了这段历史。一、口号成为精神力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政 ...

  •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知青插队的背景介绍

    大跃进是指1958到1960年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口号有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等。当历史进入1958年的5月5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会议充分肯定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我国正在经历马克思预言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经济文化事业完全能够以远远超过西方发达 ...

  • 知识青年: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知识青年: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在那个年代,大凡中国人都有一颗易激动的心,只要领袖发出一声号令,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激动,接下来便是坚决执行。按照团中央的思路,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的、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解决当时城市中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和无职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这场垦荒运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仅仅是热闹了一时,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低 ...

  • 国家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做了哪些努力?
    国家为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做了哪些努力?

    为解决我国的城市就业问题,毛主席曾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来号召在城里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确是一个广阔天地。但这个天地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天堂,它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它的耕地面积还只有16亿亩,与960万平方公里相比,它还只能算是一块未开启的土地。为了实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扩大耕地面 ...

  • 毛泽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毛泽东“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下半年开始到1956年年底,已经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高潮。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失学与就业这两大问题是当时最令党和政府棘手的问题。为了解决在迅速实现农业合作化这个关键时刻所显现出来的问题,毛泽东于1955年9月至12月,亲自主持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为其中许多的文章加了按语,特别提出了知识青年在农村建设中的 ...

  • 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政府呼吁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目的

    面对城市升学与就业的压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文化的渴求,我们的国家向广大的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发出了呼吁。1954年当时的农业部部长刘瑞龙在《中国青年》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积极参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农村青年的光荣任务》,他呼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是新的事业,首先参加这个斗争的始终是青年。1955年《中国青年》的第16期上又发表了李之钦的文章《谈高小、初 ...

  •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对广大的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城乡差别不可能在共产党打下江山的一夜之间就缩短了距离。那么要怎么缩短这种距离呢?建国初,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我们的祖国有近10亿亩的荒地在边疆闲着睡大觉;我们的国家有6亿人口,其中就有5亿是农民,农业人口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80%。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仍然无法得到迅速的改变。且农村人口文 ...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做很多建设,同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被就业以及粮食问题严重。下面是上山下乡运动背景的详细介绍。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诞生不久,即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的政府便制定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围绕限额的694个大型工业项目进行建设。五年内,要建立许多中国 ...

  • 知青返城的简单介绍
    知青返城的简单介绍

    城镇劳动力严重过剩,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数量少、生产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加之错误的人口扩张政策,使得城镇劳动力严重过剩。六十年代初就不得不实行城镇人口的下放。到文化大革命,企业基本趋于停产的情况下,不得不把达到就业年龄的初高中毕业生以知识青年的名义大规模地驱赶到农村,出现知青与农民抢饭吃的问题,知青的生存状况十分恶 ...

  • 上山下乡什么时候开始的?
    上山下乡什么时候开始的?

    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