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河南人的评价

时间:2018-01-29编辑:历史狂流

不少外地人对河南人的评价都不好,今天笔者个告诉你真实的河南人是什么样的。

陕西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就曾这样评价河南人: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像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河南人生活节俭,为人朴实,乡土观念很重。长期以来,河南民间在居住方面注重“可住”和“实用”,土窑、草庵、石板房以及天井窑院、窑房结合院和平房院等是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居住设施;在饮食上则讲究“细粮俭用,粗粮细吃”;衣着上讲究“经济耐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人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衣食住行方面变化很大,开始追求更加舒适完美的生活。

河南男人说话干脆,做事简洁。有个相声就生动描述了他们的这一性格:半夜睡觉,一个人听见了动静问是谁,所有方言中只有河南话表达起来用字最少:“谁?”“我!”“咋?”“尿!”

河南男人不讲究吃穿。有钱没钱,都是一样的装束。在省会郑州,许多人穿着都很朴素,随意,把西装当便衣穿,他们的衣服上经常可以看到喝羊肉汤时滴上的油迹,皮鞋也是很少擦。

河南出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就是以生活随便不拘小节而闻名,他吃饭时更是不讲究,汤水到处流,常常是从他的身上就能看出他中午吃了哪些饭菜。

笔者观察发现,河南男人下馆子时,也很少七个碟子八个碗的,家里来了客人,有菜炒菜,没菜了蒸锅包子就能喝酒,不像别的地方,无菜不喝酒,无酒不成席。包子蒸好了,再煮锅米汤,主人一句“恁(你)吃吧”,客人就开吃,很少有客套话。

有古语云:“河南老乡,吃馍喝汤。”描述的就是这种待客方式。河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河南人一天三顿吃面条都不烦。

在河南农村,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河南人吃饭时的姿势和用的碗。端碗面条,随便找个地方一蹲就吃。家里人递过来个小板凳,接住了却并不坐,而是往旁边一放,还是蹲着,再看看手里那大海碗,像个小锅,三斤面条都盛得下。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六大古都有三个在河南。而且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口过亿,人多地少,贫穷落后,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有时做事毛手毛脚,不够精细,说话也是粗声粗气,缺少幽默感,活泼轻松不起来。

河南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喜欢随大流,追风、赶时髦。但人际关系复杂,群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凝聚力有所欠缺。从河南闯出去的精英分子,个个绝顶聪明、勤奋,善于在异乡开拓创业,做学问,不少人搞出了名堂。

在当今中国,只有北京人和河南人对政治最感兴趣。从历史上看,北京和河南都是中国的古都和政治中心。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古代的政治中心,一个是现在的政治中心。

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容易滋生“皇城根意识”、封闭保守意识、政治自豪感、傲慢心态和“泛政治人格”,形成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浓厚的政治兴趣和“官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

但是,河南人和北京人的政治兴趣又有所不同。北京人的政治兴趣停留在嘴上,只是过过“嘴瘾”,只说而不做;河南人的政治兴趣则落实在行动上,是动真格的,只做而不说。

中原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讲求正统和“道统”,维护等级秩序和官本位,封闭保守。历史上长期的政治中心和“政治一伦理”取向的中原文化,塑造了河南人的“官本位”意识和“泛政治人格”,使河南人对从政的兴趣远远胜过经商的兴趣。

河南长期以农业为主,自古农耕经济就相当发达,大多数人抱有“重耕稼、鄙商贾”的观念。

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造就了古朴淳厚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但也养成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意识。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田园式家庭生活。

推荐阅读:

全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