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中国先后击落美军21架无人机

时间:2016-05-08编辑:天行健

       中国和美国在军事方面一直就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美国发起侵越战争时,多次向中国境内发送无人机,结果被我国先后打落21架。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从1964年8月29日首次入侵中国领空实施侦察,至1971年年底,共达101架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落21架,击毁率达20.8%,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
 
1、美军入侵中国的无人机概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发动侵越战争期间,为了窃取中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军事情报,又为避免有人驾驶侦察机在中国领空侦察时被击落后飞行员被俘,引起外交上的麻烦,故开始使用在美军BQM-34A“火蜂”式靶机的基础上,于1964年初改制的BQM-147G型侦察机来执行这一任务。
 
  该机的特点是:体积小(翼展3.91米、机长7.01米、机高2.04米)、重量轻(934千克)、飞行高度高(1.75~1.83万米,改进型BQM-147H/T型可达20~2.10万米)、续航时间长(4时25分)、航程远(3000千米)、亚音速飞行(速度750-800千米/小时)。机上装有一部HR-233型相机,收容宽度40千米、长度2000千米。该型无人机由DC-130型运输机挂载,飞行至预定经纬度定点投放,投放高度为5000-6000米,投放后无人机按预先装定在计算机内的速度、航向、高度数据飞行,转弯点也预先设定好,以便能准确通过要侦察的目标上空。
 
  机上侦察设备工作起止时间都编好在程序内。为了修正风对无人机飞行的影响,机上装有多普勒雷达和惯导系统,随时可测出偏流和偏流角,及时予以修正。完成任务后,在预定空域由地面无线电遥控伞降回收。后期可直接在空中回收,即DC-130上带有一种特殊的“回收钩”,在无人机打开降落伞下降过程中,钩住伞绳带回机场。回收后经检修可反复使用,是一种廉价且不担风险的、先进的侦察工具。
 
2、初期打无人机屡遭挫折
 
  1964年8月29日,美军1架DC-130型运输机从冲绳嘉手纳基地起飞,翼下挂载BQM-147G型无人机,飞抵南海上空投放。随后,无人机高度上升至1.75万米,时速750千米,从海南岛海口首次入侵中国领空,穿越雷州半岛,经广西南宁、梧州、广东兴宁、福建漳州,从厦门出海,到台湾北部湖口上空伞降回收。接着在9月初至10月上旬,美军又连续在中国南部诸省入侵侦察6架次。当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对这种无人机性能和活动特点不甚了解,虽每次都出动歼击机进行拦截,但均未获战果。
 
  同年10月13日,1架美军BQM-147G第8次从广西友谊关上空入侵中国领空,继而窜到雷州半岛上空侦察。中国空军驻遂溪的航空兵第1师作战分队起飞1架歼-6进行截击。飞行员在地面指挥所引导下,在1.76万米高度上发现敌机,接敌中3次开炮,由于缺乏经验,动作不当,将炮弹打光仍未命中目标。飞行员不甘心,继续朝无人机冲去,决心将其撞下来。但因动作过猛,不仅没有撞到敌机,自己飞机却进入了螺旋,急剧地旋转下降高度,他几次试图改出螺旋均未成功,只得弃机跳伞,平安生还。
 
  对于发生的战斗事故,刘司令员既充分肯定了飞行员在战斗中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又指出,空中斗争是非常复杂的,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讲科学、讲战术,既要消灭敌机又要保存自己,不能蛮干。刘司令员还指出,尽管敌机飞行高度高、体积小,但它的弱点是速度低,没有主动规避和还击能力。
 
击落这种飞机的关键是要精确地引导歼击机压准目标航迹,飞行员要正确地选择最佳的跃升方案,还要有熟练的操纵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瞄准、射击、脱离等一系列战斗动作。使用现有装备的飞机,在升限高度上作战,是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功夫练到家,击落敌机是完全有可能的。不久又传来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要千方百计打下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为了有效地打击美军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空军确定在南宁、遂溪、昆明、蒙自等地设立高空作战点,调配性能较好的歼-6、米格-21型飞机,组成精干的作战分队和指挥引导班子,苦练打无人机的技、战术动作,密切空地协同,制订各种特殊情况处置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研究和训练,终于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战法。海航驻海南岛部队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这美国向我国发无人机就是想要探听情报,幸好我军反应得快,及时采取政策。把美军的无人机打落。虽然前期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经过不断地改进,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同时也向美国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