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美英纵容日本远东慕尼黑阴谋的真相

时间:2018-03-05编辑:梓岚

1939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底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英国和法国企图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换得希特勒东进侵略苏联。

慕尼黑阴谋

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在英国、法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希特勒于次年3月又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9月1日,希特勒明目张胆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阴谋”。

远东慕尼黑阴谋

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牺牲中国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促成“远东慕尼黑阴谋”的主要因素是:英国、美国的东方绥靖政策,德国、意大利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和中国国民党当局的妥协。

日军占领武汉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进攻八路军、新四军方面,对国民党则采取诱降的方式。日本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引诱国民党政府投降,以早日解决“中国事变”。果然,汪精卫带了一批人离开重庆,在日军的羽翼下,在沦陷区成了伪政权。武汉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和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使日本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报刊都吹捧出卖捷克领土的协定,宣传“中国事变”的解决对于世界“和平”比解决捷克问题更加重要。

德国在慕尼黑取得的“胜利”,英法等国对捷克的出卖,使日本意识到,它可以利用在中国所掌握的对英国施加压力的手段,让英美等国在中国再来一个慕尼黑协定。而这个时候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于是他们策划召开了太平洋国际会议,想让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日本“议和”。

1939年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订《有田克莱奇协定》,承认日本侵华为“合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1940年8月8日,英国外交部拟定《对日总协议》的备忘录,力图达成对日本的全面妥协。当时的美国也不愿意卷入对日战争,表示准备参加对它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

欧洲战争爆发后,英国和美国企图利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同盟的内部矛盾,拆散东京柏林轴心,贿买日本,把日本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虽然美国已经在1940年1月废止了日美遁商航海条约,但是大量的军事物资,特别是石油和废铁,仍然通过私人企业之手运往日本。1940年7月,英国和日本签订了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3个月内,禁止武器、弹药及铁道材料经缅甸运往中国;同时禁止这些物资从香港运往中国。

之后,英国又在上海公共租借的问题上作出了让步,撤离了大部分驻在中国的军队。法国和英国采取同一步调。英法的妥协鼓舞了日本,日军于9月下旬入侵越南,切断了中国的又一条国际交通线,并为进一步南侵做准备;还派出重兵侵占襄阳、宜昌,摆出全面进攻重庆的架势。

1941年3~12月,美国和日本进行秘密谈判。当时的美国面临西线告急、东线吃紧的严峻局势,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谈判中美国承认伪满,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出卖中国换取日本同意恢复“门户开放”,以维护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

4.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此次晋南战役,八路军自动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两周以来在华北各线作全面出击,至今犹在酣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一切对于共产党的污蔑,其目的都在使抗战失败,以利投降。我们应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反对一切失败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紧急写了《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坚决表示:

1.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共、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2.日本帝国主义以迫蒋投降为目的的军事进攻,现已告一段落,继之而来的必然是诱降活动。这是敌人一打一拉、又打又拉的老政策的重演。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3.日本和军事进攻同时发动了谣言攻势,例如所谓“八路军不愿和国民党中央军配合作战”“八路军乘机扩大地盘”“打通国际路线”“另立中央政府”等等。这是日本挑拨国共关系以利诱降的诡计。国民党中央社和国民党报纸照抄散布,不惜和日本的反共宣传互相呼应,其用意所在,甚为可疑。我们也应揭穿它,反对它。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同时也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再认识!”

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坚决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加之后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等因素,近代苦难重重的泱泱中华终于扭转了危机,避免了亡国的危险。